首页_昆明小矮人村

四川建材 2022-11-21 阅读:315

三十年前的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鸿篇巨制,把“三大战役”搬上了银幕。

他们精心拍摄了系列电影三部六集,分为《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全景式再现了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

而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大决战》也已经杀青,播出在即。

毫无疑问,“三大战役”,是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经典之作,他和他的战友们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几间农舍里,亲手导演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史诗剧。

“三大战役”取胜的因素众多。其中,从军委主席毛泽东、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到各野战军指挥部以及团营连等战斗单位,都把发挥军事民主看成是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一环。

在战役每个阶段,凡属重要决策和方针性问题,中央军委都首先要求一线部队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最终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而沟通前线与军委、沟通毛主席与麾下将帅的载体,主要依靠滴滴答答的电报。

当时,为了确保中共中央驻地安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并没有设置无线电台。

中央军委与前线联系的电台,都设在周围的南庄、北庄、通家口、窑上、东西岗南等村子里。电台接收外地发来的电报后,立即送至西柏坡中央大院;中央发给前线的电报,也都是通过周围村子里的电台发出。

“三大战役”期间,党中央、中央军委与前线之间的电报特别多,报务员每天收发电报的工作量,要比往常高出数倍。

有统计数据证实,在“三大战役”鏖战的四个多月时间里,西柏坡平均每个月收发电报的总字数都在140万左右。

西柏坡作为指挥几百万解放军作战的中枢,每天与四面八方、全国各战区往来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来飞去,昼夜不断,分秒不停。

指挥打“三大战役”,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从西柏坡总共发出过多少封电报?

有史料说是197封,有的说是200多封,而一位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工作者,在查阅了《毛泽东军事年谱》一书后,肯定说“是408封。”

那么,在这些关乎决战胜负的电报中,由毛主席亲自起草了多少封呢?

根据记载,辽沈战役期间,毛主席起草了77封电报,其中战役打响前31封,战役打响后46封;淮海战役中,毛主席给前线指挥部发出电报64封;平津战役中,他起草和签发发往前线的电报有89封。

如此合计下来,总计是230封。

毛主席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华和群体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造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

“一部电话、两幅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平房,就战胜了国民党几百万反动军队。”

到过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参观的人,都会听到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这样简洁概括解说,很是形象到位。

当每场战役处于紧要关头阶段,为了能及时处理前方的请示报告,毛主席对收到的电报几乎随来随复。

有时一个小时时间里,他便起草两三份电文,发报台经常是这份还没发完,下一份电报又送到了案前,于是只好先把内容最紧急的发出去。

曾有人疑问:毛主席在西柏坡发出这么多电报,电报里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都讲得很详细,这些军事机密万一被国民党方面破译了怎么办?

但这种事从未发生过。

据说,当时中央军委机要部门有一位工作人员能把整部《康熙字典》背下来。而从西柏坡发出的电报,密码变换技术非常高。

至于有什么秘诀,至今也没有谁知道,还属于历史秘密。

辽沈战役期间,当东野司令员林彪对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反复动摇时,毛主席在短时间内曾一连回复了30多封电报,有些电文长达几千字,甚至包括措辞比较严厉的批评电报。

有史料描述:

1948年10月3日凌晨,毛主席把一份右上角画了“AAAA”的电报让秘书送给电报员。4A电报,是军委级别最高的电报,表明“十万火急”。

毛主席在电报中难掩不悦写道:“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春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却又不敢打···”

电文中,毛主席一连用了三个“不敢打”对林彪的犹豫提出批评。

这可能是“三大战役”中,毛主席发出的最著名的一封电报,其手稿如今列展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

刚发完这封电报,毛主席意犹未尽,又起草了一封电报:

“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十天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与攻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10月4日,毛主席连续发出2封批评电报后,终于等到了林、罗、刘决定“仍打锦州”的回电。

毛主席这才欣慰的笑了,又发出了电报说:“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之前我们与你们之间的不同意见,现在没有了。”

以至于十几年后,毛主席在悼罗荣桓元帅的诗中还说:“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激战31个小时,解放军拿下锦州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封闭在东北,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孤立境地。

辽沈战役,国民党军有47万人于被我东野部队全歼或主动起义、被迫投降,我军伤亡不到7万人。

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不仅使东北全境解放,而且在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了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军事实力位置的颠倒,蒋介石慌了;而毛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

1948年11月6日,毛主席、中央军委又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打响了淮海战役。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决战。

当时,国民党军在徐州一带有80余万部队,密集于以徐州为中心的东起海州、西至开封、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区域内。

人民解放军参加淮海战役的兵力为华野36万人,中野15万人,以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部队,总兵力约60万人。

国共双方的统帅部,均对此战寄予期望。

蒋介石声称:“徐蚌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毛主席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战役打响前半个多月,毛主席就给我军淮海前委发去电报,明确提出战役的首要突击方向。即:一是指向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割断刘峙的一条臂膀;二是指向徐州、蚌埠之间的战略枢纽宿县,切断徐州国民党军唯一的陆上退路。旨在首先将其分割成几块,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毛主席继续用电报指挥千里之外的部队,但与辽沈战役期间,特别是攻打锦州时的事无巨细地过问,有所区别。

对淮海战役,毛主席更多地放权给前线指挥员。他给粟裕将军发电报明确:“···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总前委共收到毛主席起草的电报64封,内容主要是作战方针和策略,具体的歼敌指挥部署,大多交给在一线作战的指挥员决定。

1948年11月下旬,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总前委提出以歼灭由平汉路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为上策。

毛主席收到电报后,表示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并回电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根据战势的变化,总前委决定对国民党军采取吃掉黄维兵团、拖住杜聿明集团、关注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方针,首先歼灭黄维兵团。

为此,中原野战军6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及特纵一部,对负隅顽抗的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全歼该兵团10万余人,生俘其兵团中将司令黄维。

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共“吃”掉了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用60万打败80万,被毛主席喻为“一锅夹生饭”的这场战役,取得巨大胜利。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后结束的。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大城市和华北大部分地区。

此役与前两个战役的区别,更偏重于“斗智斗勇”。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首先从西线打响。

当夜,解放军华北第三兵团对柴沟堡等地发起攻击,迅速完成了对张家口、新保安的包围。12月11日上午9时,毛主席起草了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昆明小矮人村的作战方针》电报,发给四野指挥部林罗刘。

电报指出,“现在张家口、新保安两敌确已被围,大体上很难突围逃走。”又说“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

毛主席在电报中要求部队“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

这封电报,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战役的预见和战略耐心。

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12月22日,我军先是攻占新保安,24日又解放张家口,歼灭了傅作义主力部队第35军,全歼从张家口突围的敌人七个师。

1949年1月14日,在天津守敌拒绝放下武器后,刘亚楼将军指挥部队对天津发起总攻,歼灭守敌13万余人,生俘国军天津守城中将司令陈长捷。17日又解放了塘沽。

至此,北平的20多万敌军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通过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迫使傅作义将军接受了毛主席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由此,古都北平免遭战火涂炭,完好回到人民手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