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熊猫娱乐-首页

四川建材 2021-03-10 阅读:223

首页|熊猫娱乐-首页

有一日,孙锵鸣就带着自己的两位爱徒去拜见自己的老师、曾经的帝师翁心存,他也是当朝重臣翁同书、翁同龢两兄弟的父亲。翁氏家族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在朝廷也是根深叶茂,特别是翁心存,门生故吏众多,而且擅长鉴识之术,懂得相面识人。

当孙锵鸣将两名得意的弟子领进门后,老帝师一看李鸿章,身高七尺有余,精力旺盛,眼神坚定而深邃,惊叫道:“此人功业在我辈之上!”再看到沈葆桢,亦是赞叹有加:“此人当为名臣!”听到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爱徒这份夸赞,孙锵鸣心里也是乐开了花,说明自己的心血并没有白费,顿时甚是慰藉。

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老帝师眼光的毒辣,李鸿章继曾国藩之后终成晚清第一名臣,沈葆桢也成为晚清重臣。但历史又是造化弄人,令老帝师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参倒自己儿子,间接令翁氏一门凋零的,正是被自己惊为“天人”的李鸿章。

李鸿章像

李鸿章在中进士后,一直待在翰林院、武英殿、国史馆等地方做文职,工作清贫。对于胸有大志的李鸿章来说,这种不能抒发自己一生抱负的工作,远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李鸿章毅然决然辞去现有工作,回到故乡,几经波折并在熟人的引荐下,投入到了曾国藩门下,做了曾国藩的幕僚。

历史来到了同治元年,这一年,又是李鸿章的人生转折之年,因为对于年近四十的李鸿章来说,这一年其在晚清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浓重的两笔,而且是一文一武。文是他为曾国藩写下了弹劾翁同书的“晚清第一折”,帮助曾国藩一举扳倒了翁同书;武的便是在这一年他也获得了独立统兵径赴上海的时运大机会,从而真正开启了通往他自己权利巅峰的钥匙。

其实,曾国藩与翁同书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当时由于翁同书奉命剿杀捻军,因为不能妥善处置境内叛将苗沛霖,搞得整个形势十分难堪,而翁同书在军事决策上的胡作非为,给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的军事部署带来了很大阻碍,再加上翁同书最初失守的肥东县梁园镇,正好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战死之地相邻,所以曾国藩一直都想参倒翁同书。

曾国藩像

但当时的翁氏是门第鼎盛,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不仅是前帝师,还是咸丰皇帝的宠臣、恭亲王老师,翁心存也是历任工部、户部尚书,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盘根错节,而曾国藩自己又和咸丰有点嫌隙。有了这层关系,想要扳倒翁氏,谈何容易。而且,如果不能一击即倒,打蛇没打到七寸,日后必然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作为一个玩权谋、写奏章的高手,曾国藩也不免感到棘手,心中更是闷闷不乐。

于是曾国藩召集众幕僚,将心中所烦,告之众人,想要众人一起帮忙出谋划策。一时间,各人尽释才华,送到曾国藩手里的奏章也是数不胜数,但有一篇奏章是脱颖而出,得到曾国藩和其他人的一致赞许,那就是李鸿章那篇600字奏章。最终,曾国藩也是靠着这篇奏章扳倒了翁同书,李鸿章也是名声鹊起,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李鸿章的文韬武略,一朝尽显。正印证了那句话,是真金,定有绽放光芒那一刻。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晚清第一奏章”的厉害之处到底在哪里。

曾国藩像

上半部:上半部分,李鸿章解决的是对翁同书的定罪,而又最大限度的让各方三缄其口。

1、“再,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

这一段,有两个厉害之处:一是,兴师问罪、直奔主题,不给翁同书踹息之机。“梁园之挫”、“定远城陷”两个重罪是连番轰炸,攻势凌厉,第一时间就把翁同书逼入了死角;二就是,尽量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用“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这种悲惨后果,来激起其他官员的愤怒,最大限度的多拉拢一些文武百官站在自己这边,从而增加搬倒翁同书的几率,减少自己这边的阻力。

简短的开头,就已经将翁同书定在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被动局面之上。

李鸿章像

2、“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

如果上段是兴师问罪摆论点,那这段就是义正辞严地讲经过、摆事实,以此支撑自己的论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冤枉你的。翁同书身为一省巡抚,封疆大吏,面对危局,先是弃城远逃寿州,后是依附贼人苗沛霖,苟安保命。最后尽然还把苗贼引入了寿州,而寿州团练首领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都与苗沛霖有仇,这相当于引狼入室了,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了寿州团练与苗贼之间的仇杀。等到苗沛霖将寿州围住后,翁同书非但没能及时醒悟,相反把团练首领都杀了来讨好苗贼。结果,苗贼根本不买账。等到寿州被苗贼攻破后,翁同书更是愚蠢至极,居然伙同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三人通贼,想以此来保命。

这样将翁同书的罪状事实,一条一条的清晰地罗列出来,胆怯逃跑、献媚杀人、通贼保命。寥寥数语,却事无巨细,没有一句废话,字字句句直戳要害,每一条都够翁同书喝一壶的,这样连翁同书自己都没有办法为自己辩驳了。

李鸿章像

3、“苗沛霖攻陷池,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始则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

在陈述完翁同书懦弱无能、杀人通贼的事实后,李鸿章立马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他进行痛斥,在道德层面上对其进行打压。

在苗贼攻破城池、大肆屠戮时,翁同书不能以身殉职存大义,反而通贼保命,身为一方封疆大吏,代表的是清廷,这样就代表着把大清的气节丢尽了。而后,不但上疏掩盖苗贼恶性,反而列叙寿州团练有罪,道德败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天人共愤。如果说前面是能力不行,那这里则是道德败坏,坏到骨子里去了。

道德层面的打击有两个效果:一是道德层面的打击更能引起世人的认同。世人都有这样的观点,能力不行可以培养,也不至于罪大恶极,只要主动认错,加上翁家在朝廷的关系,还有说道说道的可能性。但要是连品德也败坏了,被钉在道德耻辱的柱子上,则就会引起公愤。二是道德层面的打击,也会让想站出来说情的那部分人,掂量掂量了,为这样的小人开脱,同样会受到世人的指责。这样即堵住了想要说情人的嘴,也堵住了翁家人的嘴,让他们无以反驳翻盘。

李鸿章像

4、“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霖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渊。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这里李鸿章继续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攻击翁同书,但这里与第三点不同。如果此处继续沿用上一段的方式陈叙,难免让人觉得自说自话。而这里的巧妙之处,就是来个大转弯,让翁同书自己来攻击自己。也就是让他表面的道貌岸然和他背后的龌龊行经,来形成明显对比,让人立马就能感觉到翁同书是个真小人。而且李鸿章还把这种行为上升到了“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这可是欺君大罪啊,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再想袒护翁同书的人都已很难开口为之说话了。

到这里,基本上翁同书是难逃惩罚了。如果这份奏章到这戈然而止,也不失为一份上作,但却还达不到“晚清第一奏章”的高度,也体现不了李鸿章高超的文字权谋手段。真正精彩的其实是下半部分。

李鸿章像

下半部:如果说上部分是李鸿章成功地“黑化”了翁同书,那下部分就是成功的“漂白”了自己。

1、“若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不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

纵观历史,这种参人的奏章很容易让人想到挟私报复,就算搬倒了对手,也难免落人口舌,说你动机不纯、打击报复。特别是在清朝,对朋党比较敏感,所以更要慎之又慎。因此,下半部分,李鸿章立马对自己进行“洗白”。

怎么“洗白”呢?这里李鸿章处理的很巧妙,他不是把自己立在了翁同书的对立面,而是设身处地为翁同书着想,当时这种场景,你应该这么做,而不应该那样做。这种话术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对一位好朋友的一种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最后用“廉耻丧尽”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不是我挟私报复,而是你真的太无耻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必须出来主持正义,这样就把自己立于正义一面了。这就为下一步定死翁同书罪名,做好了铺垫。

李鸿章像

2、“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既然为自己树立了正义一面,有了这个铺垫,那下死手就没什么顾虑了。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跑的,都会或重罪,你翁同书也不能例外,乱了法度军纪。况且你还是两次失守、谄媚通敌,更是罪上加罪。这里李鸿章巧用了一个反问句,让人顿然感觉,正气浩然,不处置都不行了。而且是“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把各个位置大佬都提了一遍,试想下,有了前面的铺垫,又有这里的点名,他们还会傻到主动为这么一位“廉耻丧尽”的人发言?估计私底下都不会再有什么动作了。

3、“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最后这一句,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作了,也是最为精彩的一句。寥寥数字,却精彩纷呈:一是先是拔高了曾国藩,参翁同书完全是职责所在、正义所在、为朝廷计的,同时也是间接地向朝廷表了忠心;二是点出了翁同书家族“门第鼎盛”,如果朝廷以首页|熊猫娱乐-首页翁氏历代对朝廷有功为由,对翁同书从轻处理,这样就会显得太后和皇帝徇私枉法、包庇下属,而为了显得皇帝的公正,朝廷只能秉公处理;三就是在皇帝面前放低姿态,不给皇帝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样妥不妥,一切听皇上“圣鉴训示”,最终拍板的决定权,一定是皇上。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皇帝没有感到自己权利受到了威胁,同时也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试想,皇帝还能有其他决定吗?

李鸿章像

最终结果,翁同书被判“拟大辟”,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 “死缓”,翁心存也因此在不久之后病逝。就这样,本应是晚清一代豪门,最终因李鸿章这一奏折而败落,令人唏嘘!

李鸿章的这篇600字的奏章,可以说当得起“晚清第一奏章”的称号。奏折里论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让人无从辩驳。其中最高明的地方莫过于他在指责了翁同书小人行径之时,还将曾国藩打造成了一个极具正义感的好人。非但没有让朝廷觉得曾国藩是一个挟私打击异己的小人,反而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处处为朝廷着想的忠臣!其中所展示的权谋话术,值得我们去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是司,保温板|保温砂浆(2021-03-10 17:56:57)

评论(0)